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服务要闻

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广安市书写民生福祉新篇

发布时间: 2022- 10- 16 10: 54浏览次数:


环境清幽的养老服务中心。(资料图片)


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资料图片)

数说成效

2012年全市公办幼儿园29所;2021年全市公办幼儿园230所。

2012年,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6个,剧场影剧院4个,博物馆、展览馆2个,艺术馆、文化站172个;202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7个,剧场影剧院23个,博物馆、展览馆4个,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9个。

2012年,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2%,动态消除了有劳动力的零就业贫困家庭。

2012年,全市医疗卫生人员16394人,医疗机构床位数11033张;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人员共25616人,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1768张、编制床位16007张。

2012年,广安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210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130元/人·月;2021年,广安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615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至415元/人·月。

【十年大事记】

●2013年,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启动实施大病保险试点。

●2014年,全市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市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120急救体系覆盖城乡,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婴儿死亡率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挂牌运行,成为华西医院的首个市级托管医院;广安市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6年,全市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5项社会保险统一征收和稽核工作,进—步整合社保经办资源。

●2017年,出台《广安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县级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得到民政部社会救助专题调研组充分肯定。

●2018年,我市提前两年实现全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办幼儿园合同制教师试点;我市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并轨,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19年,广安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我市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8.6万人纳入低保兜底,占建档立卡贫困总人数的29.1%,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荣誉;在全国创新建成第一个学生食堂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平台,让孩子们吃上安全放心食品;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通农民工返乡专列。

●2020年,广安被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2021年,广安在全国、全省率先实现学前教育“80、50”(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人数达到50%)目标,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超大班额全面清零;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四川广安统筹区正式上线;开通省内和跨省城乡居民门诊统筹联网直接结算。

●2022年,广安市入选2022年度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城市,是全省唯一一个获得该项目支持的地级市。高中阶段大班额清零。

幸福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对应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关键词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

民生,一头连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事关千家万户,是必须时刻牢记的“国之大者”。

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这十年,承载着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坚持办好一批民生大事实事,民生投入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稳定在70%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倾听民之意、关注民之忧、化解民之困、改善民之基,十年来,我市浓墨重彩地书写民生福祉新篇,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稳稳托起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补齐民生短板

不负群众最殷切的期盼

民之所望,行之所向;民之所盼,政之所变。“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

家住广安区明发小区2期的市民龙臻,今年终于不再为孩子读幼儿园的问题发愁了。正如她所愿,今年9月,小女儿在小区对街的广安市第五幼儿园顺利入园,不仅收费低、接送方便,校园条件、教师队伍也好,让她省心不少。

数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当时我们挤破脑袋也没能让大儿子读上公办幼儿园。”龙臻感慨道,随着家门口的公办幼儿园增多,家长的烦恼也迎刃而解。

长期以来,民办幼儿园成为我市大部分家长满足孩子学前教育的选择,但近几年,大气美观的公办幼儿园日益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亮丽风景,群众忧心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大为改善。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通过率先开展公办幼儿园示范市建设、全域推进义务教育大班额化解三年行动、大力实施高中教育提质三年计划,全市学前教育公民办学位比快速由2017年的2:8调整为8:2,达到“80、50”目标,提前2年实现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教育。

民生跟着“民声”走,才能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为满足群众对享有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我市进一步深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市人民医院等合作,武胜县人民医院挂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武胜医院,与成渝地区知名医院签订协议20余个,建成跨区域医联体6个、专科联盟23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建成产科单间165间,计划到2022年底,建成产科单间300间,让超过60%的孕产妇在公立医疗机构住上温馨单间;截至2021年底,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237个、家庭医生示范工作室33个,打造家庭医生星际团队21个,全市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60.7%,家庭医生走进寻常百姓家。

老旧小区“提档升级”、农贸市场上演“变形记”、交通“大提速”、全域推进路灯入村……我市从最迫切、最需要的民生实事入手,围绕民生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办成了一件件顺应群众期盼的大事实事,不断满足群众新需要、回应新期盼,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优化公共服务

满足群众最美好的幸福憧憬

一技傍身,再不怕贫困压顶。王林是华蓥市阳和镇蔡家湾村村民,曾因缺乏技术长期在家务农,生活较为拮据。今年通过参加华蓥建工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后,掌握了电工、测量工专业技能,如今在南方送变电有限公司务工,月薪涨至14000元。

王林踏上增收致富路离不开我市加大就业帮扶工作力度。我市打响“华蓥建工”“岳池输变电工”劳务品牌,带动群众驶入就业增收的快车道。2021年,“岳池输变电工”“华蓥建工”还成功入选全省首批20个“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

为了让更多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我市优化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和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政策,用好用足各类资金;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大力推广就业帮扶直通车;推动品牌培育发展,将“天镇保姆”纳入全国百家劳务品牌予以重点推介。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动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延续实施社保降费、稳岗返还等减负措施,保障市场主体总体稳定。2021年,全市共计减征社保费3.14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132.85万元,惠及企业7475户。投入就业帮扶资金329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8437个,建成就业帮扶基地(车间)119个,帮助11.26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

出家门、上车门、入厂门,一列列春节节后返岗直通车,载着我市农民工开启新一年的奋斗……近年来,我市加大关心关爱农民工工作力度,聚焦出行、健康、服务,还开辟了农民工户口迁移、换领身份证以及办理护照等业务“绿色通道”等,切实让农民工感受到关爱升级、幸福升温。

“网上办”“码上办”“掌上办”,我市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速。实施通办服务、智慧服务、优质服务“三大行动”,近年来,我市取消125项证明材料并全部实行告知承诺制,“打包办”事项达12项,“一次办”事项达154项,95%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32项就业和社保经办服务延伸至基层,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市上线运行川渝两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川渝两地流动人员档案查询和转递实现全程网办。

加大保障力度

绘就最温暖的幸福底色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如何守好民心,关键要看保障民生的力度。

端午前夕,市民蒋小琴圆了安居梦,拎包入住华蓥市城南公租房,不用再为房租发愁。

“租金便宜、配套齐全,每个月只需要96元,而且地段好,买菜和出行都方便。”蒋小琴相信,搬进新房有了新的开始,她会克服腿部残疾,找到一个稳定工作,将日子越过越好。

蒋小琴喜笑颜开的模样,绘出安居梦的幸福底色,诠释着住房保障的民生分量。2012年至2022年,我市累计建设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7503套,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2.32万套,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57万户、建成经适房97套、限价商品房100套,争取各类资金136亿元,解决了近50万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一老一小”格外牵动政府的心,我市不断编密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将养老托育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增供给、提质量。目前,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77个、总床位2.83万张;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8个、养老服务驿站35个。实施农村养老补短板工程,改造升级农村敬老院,建立农村养老“巡访+互助”关爱机制,农村养老服务持续改善;全市共有卫生健康部门备案托育机构9家,187家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托育需求不断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老龄食堂”是我市为破解老年人“吃饭难”而采取的一个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空巢、高龄老人的“一碗饭”问题,还提供健康咨询、心理疏导、陪伴关怀服务,打通了幸福养老的“最后一公里”。相关做法经验入选全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十大典型案例,被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宣传推广。

培养好未成年人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在全省率先将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孤残儿童和监护缺失困境儿童集中纳入市级儿童福利院集中代养;不断强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力度,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机制全面建立,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95%,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配备实现全覆盖。

兜底线、强保障,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截至2021年底,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5亿元;临时救助金1024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84人次、发放救助物资150.78万元;发放特困供养人员生活补贴2.3亿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182.5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051.18万元;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043.74万元。

我市还大力实施社保精准扩面行动,以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人员为参保扩面突破口,持续推进社保参保扩面工作。同时,探索建立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数据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机制,严格落实政府为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政策。2021年共为15.22万名困难群体代缴保费,为农村户籍的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和老有所养提供基础保障。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广安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45.41万人、16.86万人、23.2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1.48%、100.36%、133.93%,实现基金总收入达136.84亿元,社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全市民生改善却从未停滞。2021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稳定在68%以上,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华蓥融媒 罗成勇 广安日报记者 刘婧 任雨薇)